
港珠澳大桥已于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该桥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抗16级台风和八级地震,允许三十万吨级油轮通过,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评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港珠澳大桥这一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背后,有一位管理总负责人。在他的决策和管理下,一个个建设难题被不断攻克,一个个奇迹被创造。他就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
朱永灵,男,湖南湘潭县歇马人。同济大学广州校友会会长、同济大学珠海校友会会长。
同济大学广州校友会会长、同济大学珠海校友会会长。
1982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至湖南省长沙市交通局工作。
1985年至1988年就读于同济大学道路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8年任职于广东省公路管理局。
1993年初任广东省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总工办副主任,同年9月参与广深高速公路建设。
1994年返广东省公路管理局,先后任局长助理、副局长。
1996年4月挂职于广东省罗定市任副市长,同年10月任香港新粤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于2000年就读美国夏威夷大学工商管理课程。
2001年后任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和党委书记。
2004年起任港珠澳大桥协调办公室主任。
2010年05月至今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
从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用了14年的时间专注干港珠澳大桥建设一件事。这14年,他积极协调沟通三方,持续紧抓工程建设管理,全力推进了工程建设。
调研充分 前期推动有力
港珠澳大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项目,更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项目的前期筹备推进十分艰难。
2004年3月,朱永灵被聘为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他带领团队通过大量的调研工作,充分了解三地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办事程序、技术标准,面对大桥方案落脚点的选择、通道线位的确定、口岸查验模式的论证、锚地的协调、融资方案分析确立,乃至项目范围的分割和管理架构的选定等涉及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各项重大事项,反复论证,反复协调,摸索总结出了项目协调决策机制的宝贵经验,提出的各种创新性建议对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推动了三地政府各项重要决策的形成,为2009年10月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批准作出了积极贡献。
目标明确 全力推进工程建设
2010年7月,朱永灵被选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全面负责大桥主体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维护管理工作。在港珠澳大桥长达7年的建设期里,朱永灵以身作则,始终牢记“120年使用寿命”的质量目标,继续发挥前期工作时期总结的重大分析决策机制的作用,确立建设目标,提出并贯彻一系列科学先进建设理念,以“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为抓手,通过科技创新和重大设备、装备的研发,不断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全力推进工程建设。
创新是驱动力。建设过程中,朱永灵对建设理念、设计方案、施工技术、项目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此外,他还带领管理局、依托三地政府,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对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质量管理体系、应急安全与环保等进行管理创新。
2011年至2017年,朱永灵连续7年的春节都在工地现场度过。他在抓好工程建设管理、抓好各方协调沟通的同时,还注意抓好思想建设工作,抵御工程建设周期长所带来的精神懈怠的风险。在朱永灵的带领下,港珠澳大桥陆续取得了岛隧工程、桥梁工程、桥面铺装三条战线和东西人工岛工程、基础处理、管节制造、浮运沉放、最终接头安装、桥梁工程基础工程施工、墩台制造、钢结构制造、架设安装、钢桥面铺装等“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王健)
(责任编辑:网站编辑)
合肥新闻